专访洞见科技创始人姚明:拿什么来保护数据背后的隐私安全?

2021.07.19 09:56:04  来源:虎啸网  

文| 刘照龙


门店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偷偷获取用户信息;招聘平台上的简历只要付费就能随意下载;手机清理软件偷偷获取手机里的信息,对用户进行画像……


2021年315晚会上曝光了一些企业违法利用用户信息牟利的乱象,使数据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数据泄露事件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第一次获得如此声量的关注。


有人认为,这是基于数据泄露所引发的数据安全问题。也有人认为,这是基于数据安全所导致的隐私保护问题。姚明认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隐私计算技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严格来说应该叫“隐私保护计算”,其目的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利用数据进行计算,而不是使用人类的隐私去计算。隐私计算技术之所以被资本市场和媒体广泛关注,主要是由市场、技术、监管三方面原因共同推动所形成的焦点。


基于此,我们特邀专访洞见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姚明,他从“可用”和“不可见”两个方面谈了数据安全的价值所在。“可用”意味着数据的计算价值得以实现,“不可见”意味着数据的具体信息不被获取,从而既促进了数据价值在计算中的流通和共享,又充分保障了数据隐私安全。


洞见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姚明.jpg

 洞见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姚明


数据流通,保障数据隐私安全


众合智,见未来。


在洞见科技文化墙最醒目的位置就能看见这六字箴言。姚明解释:“这六个字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聚合各路优秀人才,与公司共创未来价值;其二是汇合多方数据智能,帮客户洞悉业务玄机。”


洞见科技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内驱、以成就客户为目标的科技公司,通过隐私保护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安全的、可信任的数据智能联邦网络,为银行、保险、政务、医疗等客户提供安全查询、联合营销、联合统计、联合风控等场景化技术解决方案和平台化数据智能服务。


近年来,大数据的价值日益突出,甚至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但是数据安全、隐私泄漏、缓存转售等问题一直是大数据市场发展的致命隐患。洞见科技致力于以包括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在内的隐私计算技术,让数据以“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方式释放价值。姚明于是说,“可用”意味着数据的计算价值得以实现,“不可见”意味着数据的具体信息不被获取,从而既促进了数据价值在计算中的流通和共享,又充分保障了数据隐私安全。


同时,洞见科技还通过将隐私计算技术与决策引擎、关联图谱等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大数据价值应用的场景深度。据姚明介绍,根据科斯定理的理念,洞见科技将数据“可见的信息部分”和“不可见的计算部分”进行二维拆分,让数据可见的信息部分不可见、不可流通、不可拥有、不可复制、不可转售,赋予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不可见的计算部分用于广泛流通的能力,并提高流动效率。


洞见科技产品矩阵.jpg


数据的英文单词Data在拉丁文中有“给予”的引申含义。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姚明为这种“给予”包含了两层价值表达范式,他说道:“其一是能够以可见的具体信息形式给予人们对事物的直观感知,其二是能够通过不可见的计算因子形式给予计算机程序进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或其他特定计算的机会。”


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时代,我们的信息数据被传输、被记录、被存储,是无法避免的。面对数据安全挑战,姚明表示,洞见科技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对数据的拥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拆分,进而提高数据生产要素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科技赋能,重构数据释放价值


姚明经历了通信、互联网、金融科技三个时期。


谈及个人,姚明表示:“在创立洞见科技之前,我是国内大数据征信与智能风控行业的首批践行者,见证了互联网大数据之于金融的价值从被怀疑到被认可乃至被依赖的完整历程,因此深知大数据价值被充分释放所能带来的巨大能量,但同时也痛心于大数据市场由于粗放式发展所引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的法规,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加州的《消费者隐私保护法案(CCPA)》、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数据安全法(草案)》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这些严厉的法规,在约束和规范市场的指令下,也加剧了企业对于数据流通共享的合法合规性担忧,数据孤岛愈演愈烈,这也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一个现实难题。


姚明说道:“本着科技向善的初衷,我和我的团队深信我们对于数据行业的经验以及对于隐私计算的理解,能从技术层面重构数据释放价值的方式,进而解决上述难题,并赋能数据价值在更多行业被安全合规地应用。”


数据安全与隐私泄漏,实际上是发生在数据第一层价值表达范式下的问题。姚明补充道:“洞见科技致力于通过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对数据的上述两层价值表达范式进行拆解,同时也是对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种分离,让数据作为可见具体信息的部分留在数据拥有方本地,提高其竞争性与排他性,而让数据作为不可见计算因子的部分在多方协同计算中实现价值,在权属清晰可控的情况下充分释放其流通性。”


科技赋能金融带来了服务体验改善、业务效率提高、风控能力升级等众多积极影响,让金融服务从“离线”走向了“在线”,从“人工”发展为“智能”,从“小众”延伸到“普惠”。科技在改变金融的方式和方法,促进金融服务社会实体经济的能力,成为数字经济与物理世界的连接器。另一方面,金融业务发展也在反向驱动科技进步,例如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就是首先在金融行业产生强烈需求的。


大数据是金融科技经常被提及的最关键一环,都是围绕其采集、存储和加工所服务的。所以,如何能够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更好地打破数据孤岛和更多地挖掘数据价值,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合众智见未来.png

 

数据链接,打破传统的孤岛式营销


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数据。


洞见科技在过去一年中围绕着如何以隐私计算赋能数据价值安全释放,做了大量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姚明从“行业标准、平台建设、战略合作”三个方面对隐私计算做了分析与诠释。


1.在行业标准方面。洞见科技参与了工信部、金标委、IEEE等多个组织关于隐私计算技术标准的研讨与建设,并首批通过了工信部关于联邦学习和安全多方计算的产品评测。此外,洞见科技还活跃在多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协会组织中,积极推动隐私计算技术的行业研究与应用试点。


2.在平台建设方面。2020年5月,洞见科技发布了独立自主研发的金融级隐私计算平台InsightOne,功能涵盖了数据要素流通、隐私计算引擎与场景应用服务三大板块,并联合数据提供方、场景应用方、行业监管方等共建数据智能联邦生态,目前已经在金融、保险、政务等多个场景取得了典型应用案例。


3.在战略合作方面。洞见科技的核心管理团队源自中国第一大、世界第四大信用管理集团“中诚信”,洞见科技作为其“信用科技”战略的合作伙伴,与之在评级、征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共同推进隐私保护计算技术的应用落地。


标准化、专业化的营销,正在给逐步破圈的数字经济带来更多的想象力。姚明认为,营销是隐私计算技术可发挥价值的重要场景之一。这也就是说,在隐私计算技术取得应用之前,以数据智能为驱动的营销模式主要依赖媒体方数据能力,以及少量的与企业方之间的数据链路。如今,洞见科技通过集合运算、匿踪查询、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能够在新的信任机制下链接企业方、媒体方、数据方和模型方,打破传统的孤岛式营销,建立安全合规的营销生态,让企业方实现更好的品效协同。


基于数字化转型,姚明则认为,其动力在于希望获得以数据智能为驱动的决策辅助和业务改善,这是洞见科技核心团队多年行业经验积累可以发挥咨询价值的所在;其结果在于持续形成大量数据,在独立释放局部智能价值的同时,企业也会需要联合行业内外更多方的数据能力,获取全局智能价值。

 

打破壁垒,丰富数据智能生态


竞争是双刃剑。


良性的竞争有助于吸引资本市场投入、加快市场教育进程,以及招揽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所以,我们期待更多良性的竞争,特别是聚合不同数据资源生态、发展差异化技术体系、拓展垂直化行业场景的竞争方式,这也是洞见科技面向未来竞争发展的理念。


作为行业头部公司,洞见科技也有自己的竞争壁垒。“木桶理论”是姚明对行业竞争的总结,他说道:“团队经验、核心技术、产品形态、数据资源、客户渠道、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企业品牌、战略生态,都是竞争中的关键木板,所以均衡发展与保持耐心是我们对于隐私计算to B技术服务赛道长期竞争力的认知。”


当然,洞见科技的股东战略生态、数据合作资源、平台技术成熟度,以及对金融的深刻理解与服务经验,是他们更加独特的一面。从洞见科技整体的发展与业务来看,其实也一直在做重组与变革。洞见科技因为创始管理团队的特殊背景,可能会被习惯性地打上一些行业限定标签。实际上,洞见科技创立伊始,就致力于通过隐私计算技术构建数据智能联邦网络,一方面赋能数据价值的安全释放,一方面拓展数据价值的应用场景。


联合计算.jpg


在理想情况下,隐私计算的应用场景存在于几乎所有需要多方使用数据的地方,在个人终端数据处理与使用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姚明于是说道:“期待随着这项技术在政策法规层面上被进一步认可解读,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拥有方开放计算能力、越来越多的行业场景方细分使用需求,形成‘数据分权化+技术场景化+产品多态化’的竞争发展格局,共同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中新的‘众数、众智、众享’模式。”


对于洞见科技来说,未来远不止于想象。洞见科技在保持金融科技服务的同时,也将服务延展到保险、政务、医疗等行业场景,并通过引进更多跨行业人才和接受不同产业背景基金投资,不断丰富自己的数据智能联邦网络生态。


文章评论

历史评论

专家微博Talen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