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区块链革命风暴在即,你准备好了吗?

2018.07.25 15:04:51  来源:采访  

区块链这个话题在近两年已经疯狂席卷到各个行业,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的应用,人人都想跟上这个大时代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井通科技是国内最早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公司之一,2011年在硅谷由华人科学家组成了中国第一个区块链研发团队,2014年带着技术落地中国,通过商业应用开发进行验证。井通科技CEO武源文表示,这对于他而言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事业,他们把非常看好的区块链技术带回中国,希望和中国一起发展,共同见证这个改变中国行业乃至生活的时刻。


人人都在谈区块链,而区块链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对大多普通群众来说还是晦涩难懂的。“区块链实际上就类似于互联网的底层基础协议。它是价值互联网底层的技术支撑,会带来一次互联网大革命。”武源文如是解释。


区块链:升级版的“互联网+”


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出现将会替代互联网,但武源文告诉记者,区块链是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全代替互联网,只是在现有的互联网架构上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就好像升级版的“互联网+”。技术上的变化就表现在互联网的TCP/IP四层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层协议,分别是密码和共识构建的信任层,信任站协议,还有token所构建出来的互联网金融层,以及由智能合约所构建业务层。这样,使得不同主体可以在区块链所构建的价值互联网上业务互通,数据互联,身份和资产互认,因此,区块链也是中国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核心技术。


区块链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虚拟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虚拟的未来世界中有三个趋势,社区化、token化、激励的应用,这三个方面会在应用场景的结合中影响所有行业。所谓的去中心化,并不是真正地放弃一切“中心”,而是去除没有价值的中心,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直接连接起来。区块链是共有的,在交易过程为大家做记账和利益分配,配合统一的账本技术做激励,参与方都能在其中获益。


燎原之势,赶超预期


井通科技的命名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区块链,“井”为田,“通”为互联互通,这里面就有了一个社区互联互通的含义,武源文表示希望搭建一个健康的生态平台,将区块链技术与社会活动有益地结合,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成功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井通科技目前关于区块链的项目非常多,在各个领域皆有涉猎,例如版权、娱乐、游戏等等,但武源文最看好的方向有三个:第一个是产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是构建生态的技术,将帮助整个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和产业之间价值连接,帮助大家业务互通、数据互通,来真正实现产业互联的时代;第二个是共享经济,区块链点对点的网络架构,区块链钱包自带的社交、交易、实时结算的功能,这些都是未来资产数字化以及共享经济场景的最好的支撑技术;第三个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到目前阶段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开发分享、数据的流动,区块链在这块将促进大数据向小数据、微数据发展,将会推动整个大数据应用的落地。


2018年是中国区块链应用落地关键年,可以看到一批有价值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整个行业针对区块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有可能会超过所有人的预期。


炒作与争议并存,但技术不会有泡沫

区块链无法否认是一个伟大的发明,随着区块链的火热它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但与此同时,热潮下的区块链市场乱象也接踵而至。关于区块链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打着区块链的概念牌,时有泡沫出现。在武源文看来,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真正值得追捧的技术势必会有市场的炒作,“炒作是有泡沫的,而技术没有”,武源文认为一定程度上的商业炒作会促进技术的发展,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技术与商业的适当结合往往会促使这个产业越来越成熟。对于想入行这一领域的投资者以及普通人,武源文建议最好选择比较成熟的项目,另外心态也要放平,抱着支持这一浪潮的态度来合作。


相对于区块链的争议现象来说,武源文更关心区块链应用的真正落地难点,其中制约它的三个瓶颈分别是技术、认知和联盟上链。武源文表示技术其实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就井通区块链目前的性能和提供服务接口来看,所支持的几十个应用场景基本上来说底层的技术性能都能把控。最大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对区块链的了解程度,自己也曾不了解而走过弯路,导致这个眼界不够长远,挖掘不出区块链更深层次的价值。在区块链的上链过程中,需要各个行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大家最终会认识到这个区块链的好处,自然会自愿加入上链,而现在行业的共识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状态。


区块链应用目前还没有入一个高速成熟运转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尽快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大家对于它的高期望值是可以理解的,不难预见它势必会带来一次互联网革命,改变整个行业运行乃至生活的方式。20年前,互联网来了,我们开始上网;20年后,区块链来了,我们开始上链。区块链的未来就是人类社会进入虚拟世界的未来。



文章评论

历史评论

专家微博Talen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