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带娃?婴语贴纸帮你解决

2018.07.30 10:13:25  来源:虎啸网  

愚人节,这个由西方民间发起的非法定节日,现在不仅仅只是普通人之间的捉弄,而逐渐演变成企业发布脑洞产品的狂欢日。今年的愚人节恰好赶上周末,因而很多公司选择在3月30日便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褪去了愚人节当天这层警示外衣,让本就难辨真假的受众更为困惑。

 

“禺”亦声,愚人节产品让你更懂婴儿的心声

阿里云去年推出的由大蒜组成的超级云计算系统就真的“骗”到了很多人,而今年阿里云选择提前发布“新”产品——一款能听懂婴儿哭声的智能母婴产品,名为“婴语贴纸”,声称可以成功解决了父母与婴儿之间的沟通障碍。这款产品的广告语为“用爱沟通,简单去AI”,带有双关含义:“AI”即“爱(ai)”,既代表了这款产品的科技属性,也承载了它所特有的人性。“婴语贴纸”一经推出,便有网友表示非常想买,更有网友调侃咨询是否能够再出一款猫狗语贴纸或者女朋友语贴纸。

婴儿贴纸9.jpg

阿里云为这次愚人节的黑科技“婴语贴纸”做了产品视频,视频从人类的沟通谈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哪国语言人类都可以攻破,即使缺乏学习也可以通过科技来进行沟通,但唯独一项语言人们还未知,那就是“婴语”,即婴儿的语言,而阿里云的这款黑科技便完美地翻译出婴语。据悉,阿里云IoT和AI团队亲密合作,根据全中国五百万名年轻爸妈的带娃血泪史,构建了婴语科学知识图谱,结合阿里云物联网IoT套件产品、AI团队智能语音分析系统、生物识别反馈系统以及情绪建模等等推出了全新产品——“婴语贴纸”, 无毒无味,按次收费,可包年包月,价格与陪同便利贴相近,只需将其贴在婴儿躯体的任何部位即可运行,可识别30多种婴儿行为,例如饥饿、困倦、感冒、撒娇、害怕、开心等等。

在现实生活,确实又不少人有着带娃的苦恼,特别是对于新一代的没有经验的年轻爸妈,婴儿的哭声实在是太强大,可以完全扰乱他们的思路,面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往往是无从下手,被折磨的心力交瘁。全球每天诞生39万婴儿,阿里云如果真的推出这款产品可谓市场强大。“婴语贴纸”的产品视频中分别是从解决年轻父母困扰和带娃分歧的角度举了三个例子:前两个皆表现了爸妈带娃的便捷,第一个案例发生在深夜,卧室里传来宝宝的哭声,婴语贴纸显示“分贝70,心率180,体温37.5℃,哭声尖锐,双腿弯曲乱蹬”,妈妈拿起手机查看APP,才知道原来宝宝是吃得过饱过快才用哭来加快消化,上面给出的建议是采取拍嗝的方式让婴儿打嗝,缓解胃部压力;而第三个例子则是爸爸和奶奶对于孩子吮吸手指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奶奶觉得这种行为不卫生需要及时阻止,而爸爸表示无大碍,这些分歧在使用了婴语贴纸后都变得很简单,APP给出的科学解释是宝宝大脑逐渐发育成熟,开始做出吮吸手指的动作很正常,手在宝宝眼里是非常有趣的玩具,可以鼓励宝宝主动接触新事物,只需做好手的清洁工作即可。这样既方便父母带娃又可以解决家庭矛盾的人性化产品,直让网友大呼“被骗的很开心!”、“太温暖的黑科技,让人很期待”。

婴语贴纸截图.jpeg


逗你乐的是现在,有梦就有将来

其实作为世界上最难攻克的一门人类“语言”,婴语的研究也一直有在进行。有时网上流传的一些啼笑皆非的关于宝宝的视频故事,大部分都源自于婴儿的表达和父母理解的差异,对于婴语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婴语普及在我国婴幼儿早教领域属于真空状态。随着中国新一代年轻化父母的产生,很多人开始关注婴语研究领域了,期待着科学权威的婴语理念和婴语知识的出现。

据悉,阿里云这款“婴语贴纸”产品是通过IoT套件采集婴儿哭声、心跳、体温和肢体动作轨迹等信息,再通过阿里云人工智能API接口进行云端分析,计算出婴儿哭闹原因,实时反馈到手机APP上,分析得煞有其事。历史上的愚人节玩笑有很多脑洞大开的并且变成现实的案例,所以只要有市场需求,婴语贴纸这个脑洞迟早会被实实在在的被填补上。从技术上说,要实现这么全面的应用应该还有一段时间,但细分的声音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市场应用。例如婴语贴纸中提到的宝宝哭声检测,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关产品,在检测端算是比较简单的应用,其实真正的技术难点在于宝宝心理和病理的原因分析,即便在逗人一笑的黑科技产品中,阿里云也限定了这款婴语贴纸的使用时间为宝宝的0~1岁阶段,这个阶段的检测分析准确率达到95%,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检测准确度就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每年的四月份各公司都“争奇斗艳”,抓住了这个吸人眼球的商机进行愚人节营销,受众市场的凑热闹的给力反应也给了他们继续开脑洞的动力。人类向来都爱做梦,但当我们都知道这是个梦时,不仅不会对现实失望,还会在彼此会心一笑之后,带着不断挖掘潜力的期待携手共进。愚人节产品的出发点虽是娱乐大众、品牌营销,但这些梦却都有着无限上升的未来价值。


                                                                                                                                                                                                                                                 文/本刊记者 郝琪

文章评论

历史评论

专家微博Talen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