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ntar Media中国区受众研究资深数据科学家 郑维东
智能时代的到来让吃穿住用行,一切都努力转进互联网化,一切都积极趋向智能化,正所谓“万物智联”。智能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是路径是方案更是体验。电视的智能化或者说智能电视,是电视传播领域向着智能化迈进的一个具象。智能电视的英文表述是“SMART TV”。
“SMART”五个字母说出了智能电视的基本要义。其中,“S”代表Sharing,是共享分享的意思,这意味着智能电视必须连接社交功能,满足社交化传播的需要;“M”代表Measurable,是可测量的意思,递进的含义是数据化,数据特别是回路大数据也是智能电视应有的组分;“A”代表Addressable,表示可寻址,意味着智能电视的个体终端可识别以及具备双向互动能力;“R”代表Reforming,表示可重组与变形,智能电视的内容长短可变,样态灵活,以满足不同端以及不同场景传播的需要;“T”代表Targeting,表示可定向,可细分,能够按目标人群运营和组接智能电视新业态。
之前在文章中曾经讨论过新传播环境下电视产业重组的五要素即内容、渠道、终端、用户和营销。对照来看,Reforming解释了内容的变化即由长而短,Sharing说出了渠道的变化即由单向变分享,Addressable重新定义了终端即可寻址,Targeting重组了用户即特征聚合与画像,Measurable则说清楚了新营销的要义乃“无数据不营销”。可见,“S-M-A-R-T”已经对智能电视做出了最好注解。
按照电视智能化的时间进程来说,最早出现的风口是所谓“社交电视”,到如今社交电视样态已几经演变,从最早的手机电视到后来的微博电视、微信电视以及现在的短视频;接下来是“可寻址广告”,迄今已衍生出程序化广告投放等实体业务;然后是“大数据”风靡,随之即遍地“用户画像”,基于算法的新营销之风骤起。最近的风口则是“短视频,这样的时序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需求是第一推动力,社交需要激发了电视社会化发展;技术进步提供方案,接入互联网让电视寻址成为可能;然后基于大数据的电视新业态显现;现在则推进到了事物的源头:内容变革必将创造新势能。
电视内容即电视节目主要以长视频形态呈现。按照对观众收视行为的监测和数据分析,10-15分钟是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基本时间节奏,可以界定节目时长超过10分钟的即长视频。相对应地,小于10分钟的即短视频。关于短视频业内还有另外两个不同的表述,分别是小视频和微视频,这里不妨以时间长度再做一个切分以供参考,比如:5-10分钟的节目称为“小视频”,1-5分钟的节目称为“短视频”,1分钟以内的节目称为“微视频”。正火的抖音以15秒界定其视频时长,是典型的微视频,恰比电视广告的长度切口,是非常有利于传播的做法。据说微博等平台也正发力社交微视频领域。
可见,“S-M-A-R-T”对智能电视的重新定义让其内涵更丰富而外延更扩展,远远超出了“等同于智能电视机”的传统理解。从电视到互联网,智能电视正在重塑视频业态。而短视频是电视传播新业态的怒放之花,是智能电视的新物种代表。长视频智能电视正在遭受短视频智能电视的猛烈挑战。所谓“抖音有毒”,这正是“Reforming”的力量。
文/郑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