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一场质量革命的硬仗来了

2019.10.29 14:22:18  来源:虎啸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好的品牌,一定要学会将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社会问题放在同一个背景中讨论。


从2012年开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国高铁等企业开始了全球布局。中国企业开始以品牌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眼前,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消费者熟知。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放眼国际,资源紧缺、气候变化、人口过载等都是现在的关键词,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背后透露着生存的危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是否应该主动转危机为契机?自2017年起,每年5月10日被定为“中国品牌日”,企业品牌建设由此进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品牌强,则国强。


品牌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品牌来说,或许是一个必经之路。
现在的我们谈及品牌,首先想到的是该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但产品不等同于品牌,品牌的门槛决定了它的珍贵,它是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广告等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


微信图片_20191029140919.png


“无形胜有形”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是鲜少有人能够真正重视它,因为人们总是容易被眼前的利益以及即刻获得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品牌建设的长期性,让这个最重要的核心品质却成为了中国现代企业最缺少的部分,“空壳”现象亟需填补。


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品牌该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可能是最应该思考的第一步;消费者的思维很“现实”,伴侣之间的爱情都不敢保证天长地久,更何况对于品牌的“爱”,所以想要使消费者“不变心”,就得要用品牌的溢价魅力来留住TA;而品牌的溢价魅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体怎么实现,就要看这个品牌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对战略内容的选择是否匹配,好的战略内容会帮助品牌实现利益最大化。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将“品牌”定义为消费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点、利益和服务。从这句定义中,我们可以找三个关键词——长期、特点以及利益。“长期”对应的是消费者的忠诚度,“特点”对应的是品牌溢价的能力,“利益”则对应的是战略与经济效益的匹配程度。


下面,针对这三点我们具体谈谈它们存在的形式以及对策。


在公益的路上,避开误区


消费者的忠诚度多半来自于对品牌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需要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不断磨合才能衍生出的产物。除去产品以及服务的硬性标准,品牌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来塑造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公益,就能帮品牌实现这个目标。


但提及公益项目,企业经常会有一个疑惑,就是不确定项目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因为品牌形象是一个不容易用数量测量出来的概念,当企业完成了一个公益运动而没有收到及时的效益反馈时,就会将公益项目归于“低回报率”一类。


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认知误区。


首先,品牌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产品与服务对应的用户群体特性,未来企业结构化的调整目标是什么,你才能找到与自己合适的公益项目。并不是只要参与了任何一项公益运动,品牌都能够有所收获;


其次,公益不仅只有捐赠这样的简单层面。企业将自身对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因素加入战略考虑之中,在实际的操作中会事半功倍;


最后,品牌需要明确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区别,将眼光放至全局。


微信图片_20191029140910.png


在近期一次四川宜宾地震中,食品饮料企业便找到了合适的公益入口。灾情发生后,娃哈哈、怡宝、可口可乐、康师傅、统一等品牌都不断地在往灾区运输水粮。在万众焦点下,这个行业主动扛起了这份社会责任感,获得众多媒体的免费报道,和无法预估数量的受众好感。


所以,只有匹配到对的公益计划,公益行动是能够与经济效益达到平衡的。


走进更年轻的品牌世界


品牌可以有很多特点,但有一个特点必不可少,那就是“不落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岁月面前,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着。随着年轻群体逐渐产生了新的消费观,对推销免疫,习惯被种草,追求个性,重视品质等等,品牌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被时代淘汰。跟上年轻人的节奏,走进他们的世界,只有影响未来社会的主体,才能让品牌有更好发展的未来。


比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历史文物的厚重感与呈现方式的反差萌,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国潮运动愈演愈热,将时尚与复古成功融合,帮助国家老字号品牌重获年轻人的“宠爱”;品牌与IP的结合案例也是层出不穷的新鲜血液......这些都是品牌尝试与年轻群体沟通的营销方式。


无论是主动接近年轻人喜好的营销方向,还是倾向与年轻人碰撞出更多价值的公益活动,都是希望能影响年轻群体,让其与品牌站在同一建设阵营中。


建设品牌IP,做自己的主角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自身也会“可持续”,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结合公益运动可以让品牌“走得更远”,靠近年轻群体可以保证品牌“抵抗衰老”,而深耕内容——则可以让品牌“成为经典”。


信息的透明公开化,虽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也使得抄袭、拼凑等现象屡现不鲜。一个没有原创内容的媒体,是没有资格谈论媒体观点的;一个没有自己故事的品牌,也是缺少灵魂的。现在的品牌链条已经在缩短,而好的内容就是一种品牌输出,可以迅速建立和消费者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看到,“品牌如何取悦消费者”这样的文章标题,这种引导是正确的吗?其实真正的品牌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自己的消费者。与其“取悦”,不如提倡品牌做自己的“主角”。


品牌核心的价值观决定了能走多远。有的品牌价值观用行动来表达,有的用故事来延伸,品牌成为自己的IP,也许是最迷人的存在。德芙背后的故事主题是“表白”、耐克背后的故事主题是“坚持”、苹果背后的故事主题是“引领”、南方芝麻糊背后的故事主题是“怀念”,还有无数的故事,背后都由一种情感或情绪作为支撑。以至于用户在表白时会青睐于送德芙巧克力,在运动需要坚持下去时想到耐克.......这些品牌的内容运营都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一种持续性的社会影响。


微信图片_20191029140913.png


内容可以为品牌的经济效益做背书,只是顺序不宜颠倒,永远要坚持内容的初衷不是为转化率买单,而是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力量。


伴随着越来越多对中国企业持续增长的研究,我们发现最重要的讨论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是企业的“可持续”与否。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效率和价值创造,那么也不能真正帮助企业持续活下去。


品牌是一个价值的容器,你往里面填充什么样的东西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无论是公益化、年轻化,还是IP化,中国品牌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准备好迎接一场质量革命的硬仗。


 文/郝琪

文章评论

历史评论

专家微博Talent
more >